一、注册总量结构优化 外科手术设备领跑
2025年上半年,我国医疗设备热门领域II、III类产品首次注册总量超400件,同比下降7.2%。其中II类产品占比68%,III类产品占比32%,高端产品注册量逆势增长2.1%。从领域分布看,外科手术设备以超200件的注册量占据总量50%,成为最大细分市场;体外诊断设备与医学影像设备分别贡献约20%的注册量。
重点领域注册结构特征:
- 外科手术设备领域:内窥镜产品占比58%,高频/射频手术设备超40件
- 医学影像设备:超声诊断设备与DR系统占比均衡,CT设备国产化率达85%
- 生命支持类装备:III类产品主导市场,体外除颤设备注册量显著提升
二、区域集群效应凸显 江苏蝉联注册榜首
长三角、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形成根本产业带:
- 区域集中度:前十省份注册量占全国总量80%
- 区域梯队:
- 江苏(23%):内窥镜、超声设备为主
- 广东(18%):手术机器人、体外诊断设备领先
- 浙江(14%):化学发光研究仪占比极大
- 高端布局:北京、山东、湖北III类产品注册占比均超50%,其中北京手术导航系统完成124件注册
三、国产化进程加速 进口替代深度推进
国产医疗设备注册占比达96.4%,较2021年提升5.7个百分点:突破性进展:
- 外科手术设备国产化率提升7.7个百分点,电子内窥镜累计注册620件
- 生命支持领域:体外除颤设备国产注册54件,治疗呼吸机实现44件突破
- 放射治疗设备国产化率达70.2%,医用电子加速器新增24件注册
技术攻坚清单:
待突破领域 | 意味着产品 | 国产进展 |
---|---|---|
生命支持类装备 | 家用呼吸机 | 完全依赖进口 |
放射治疗设备 | 质子治疗系统 | 根本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0% |
高端影像设备 | 7T磁共振 | 超导磁体进入临床验证 |
四、进口产品结构转变 高端领域仍存壁垒
2025年上半年进口医疗器械首次注册量仅16件,同比下降54.29%:结构性特征:
- 领域分布:75%集中于外科手术设备(激光手术设备、高频射频设备为主)
- 企业格局: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内窥镜注册量居首(3件)
- 来源国:日本(31%)、美国(19%)、德国(15%)合计占比65%
五、创新突破里程碑 自主产业链成型
五年攻坚成果:
- 实现国产化率零突破:手术控制系统(上海微创,2022年)体外心肺支持设备(深圳汉诺,2023年)
- 14个二级类别国产化率突破50%:电子内窥镜(620件)、手术导航系统(124件)领跑
- 供应链自主化:东软医疗CT探测器国产化、科曼医疗AED芯片自主率超90%
政策展望
国家药监局表示,将持续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,深化审评审批改革。2025年下半年重点举措包括:
- 形成创新器械特别审批"绿色通道",将平均审评周期压缩至14个月
- 出台《医用机器人临床评价指南》等5项技术规范
- 开展"卡脖子"技术攻关专项,重点支持呼吸机芯片等根本部件研发